1.臨床試驗名稱:
《ZQL-B光子手指縫穴位照射輔助治療冠心病慢性穩(wěn)定型心絞痛臨床試驗報告》。【11】。
2.試驗設計
2.1 按照隨機方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,在兩個中心完成,其中試驗組60例,對照組60例,試驗組為常規(guī)藥物治療加ZQL-B手指縫穴位照射,每次30min,每日2次。對照組為常規(guī)藥物治療加模擬ZQL-B手指縫穴位照射(無激光輸出),每次30min,每日2次,兩周一療程。
2.2 冠心病心絞痛療效判定標準參照1979年全國中西醫(yī)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、心律失常座談會修訂標準確定。
2.3 觀察指標
(1)冠心病慢性穩(wěn)定型心絞痛癥狀的改善情況;
(2)紅細胞變形性的可視化檢查;
2.4臨床評價標準
(1)冠心病心絞痛療效判定標準參照1979年全國中西醫(yī)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、心律失常座談會修訂標準確定。
顯效——治療后心絞痛發(fā)作顯著減少、減輕,活動后也不引起心絞痛發(fā)作。
有效——治療后心絞痛發(fā)作次數(shù)有所減少、減輕,勞力型活動時出現(xiàn)胸痛,但程度輕且時間短。
無效——治療后無改善。
(2)紅細胞緡線串狀排列程度判斷標準。
3. 統(tǒng)計方法:根據(jù)研究目的和療效相關指標的計算內(nèi)容,進行數(shù)據(jù)的審查、核對、整理及探索性分析,了解各變量的最大值、最小值,進行相應變量量綱的轉換和統(tǒng)計。計算所需的新指標。對連續(xù)型計量變量的分布進行檢驗。進行組間療效比較和探索性分析。
(1)描述性分析:對各觀察時點的各觀察指標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(shù)(標準差)、中位數(shù)、最小值和最大值等指標的描述性分析;計數(shù)資料采用構成比和率進行描述性分析。
(2)統(tǒng)計推斷性分析:
① 計量資料:計算各指標的均數(shù)和標準差,進行分布的檢驗,滿足正態(tài)分布,試驗組與對照組間的比較采用t-檢驗。非正態(tài)分布,采用秩和檢驗(Mann-Whitney U)。
② 計數(shù)資料:計算各指標的構成比及率,組間比較采用檢驗(或確切概率法);對于等級資料的比較,采用秩和檢驗(Mann-Whitney U)。
③ 等級資料: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。
④ 正態(tài)性檢驗,檢驗水平a=0.10。
4. 研究結果
4.1 各中心完成情況見表1.
表1完成病例情況一覽表
中心 | N | 對照組 | 實驗組 | ||
入組 | 完成 | 入組 | 完成 | ||
廣州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 | 58 | 28 | 26 | 30 | 30 |
廣東省第二中醫(yī)院 | 60 | 30 | 30 | 30 | 30 |
合計 | 118 | 58 | 56 | 60 | 60 |
本次研究共有118名患者接受了隨機分配,廣州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的對照組有2例患者因病情加重未完成14天的治療,故得到全分析數(shù)據(jù)為116例。
4.2 基線分析(表略)
基線分析提示,各指標在兩組之間的差異均無統(tǒng)計學意義(P>0.05),試驗組和對照組基線齊,具有可比性。
4.3 試驗的總體療效(心絞痛癥狀的改善)見表2
表2 對照組和試驗組的總體療效(%)
對照組 (n=56) | 試驗組 (n=60) | Mann-Whitney U | P | ||||
N | % | N | % | ||||
總體 療效 | 顯效 | 13 | 23.2 | 30 | 50.0 | 825.0 | <0.001* |
有效 | 16 | 28.6 | 30 | 50.0 | |||
無效 | 27 | 48.2 | 0 | 0 |
兩組的總體療效存在統(tǒng)計學差異(P<0.05)。試驗組臨床療效明顯優(yōu)于對照組。
4.4 治療前后對照組和試驗組的紅細胞形態(tài)改善情況,見表3
表6 治療前后對照組和試驗組的紅細胞形態(tài)改善情況(%)
紅細胞形態(tài) | 對照組 (n=56) | 試驗組 (n=60) | P | ||||
N | % | N | % | ||||
改善情況 | 治療后程度加重 | 12 | 21.4 | 4 | 6.7 | 39.28 | <0.001* |
治療前后無變化 | 37 | 66.1 | 14 | 23.3 | |||
治療后程度減輕 | 7 | 12.5 | 51 | 70.0 |
治療前,試驗組和對照組的紅細胞形態(tài)存在統(tǒng)計學差異(P<0.05),對照組中度和重度形態(tài)的紅細胞占12.5%,試驗組中度和重度形態(tài)的紅細胞占38.4%,提示試驗組的紅細胞形態(tài)更為嚴重。
治療后,兩組之間差異存在統(tǒng)計學意義(P<0.05),治療后對照組正常和輕度紅細胞占67.8%,試驗組正常和輕度紅細胞占91.6%。
經(jīng)治療干預后對照組和試驗組之間的紅細胞形態(tài)改善程度具有統(tǒng)計學差異(P<0.05),其中對照組治療后程度減輕的紅細胞占12.5%,而試驗組程度減輕占70%。治療后試驗組的紅細胞形態(tài)更為正常。
5.討論
血液粘度對心腦血流灌注有重要的影響,從理論上講,心肌局部血流量取決于局部灌注壓、血管口徑和血液粘度三個重要因素。根據(jù)流體力學中的泊肅葉氏定律(Poiseuille’s Law):即心腦血流(θ)與血管半徑(r)的四次方成正比,與壓力梯度(△P)成正比,與血液粘度(y)及血管長度(L)成反比,用公式表示為:θ=π△Pr4/8yL。由此可知,血管半徑及壓力梯度增大,血流量增加,而血液粘度增高,血流量則減少。對冠心病患者而言,升壓治療加重微循環(huán)障礙,擴血管治療可能導致“盜血”現(xiàn)象。因此,降低血液粘度以增加心肌血流量比較安全合理的措施(趙春亭,等.臨床血液流變學,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.1998.192~193)。
本臨床試驗證實,ZQL-B光子手指縫穴位激光照射,能有效增加紅細胞變形能力、降低血粘度增加心肌血流灌注。不但能改善心肌的供血供氧緩解心絞痛癥狀,更重要的是減輕和減緩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。冠心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管腔狹窄程度分為四級:Ⅰ級狹窄25%,Ⅱ級50%,Ⅲ級75%,Ⅳ級75%~100%。冠狀動脈一個主支狹窄到75%以上時才發(fā)生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及心肌缺氧,而引起心絞痛。若果應用ZQL-B,降低血粘度,把Ⅰ、Ⅱ級狹窄緩解和控制,以“治未病”控制冠心病的病情,是很好的防治方向,值得重視。
本臨床試驗中,以心絞痛改善為指標的總體療效判定,試驗組的有效率100%(顯效50%、有效50%),對照組的有效率51.8%(顯效23.2%、有效28.6%)。除藥物治療有一定效果外,ZQL-B光子穴位照射使血粘度降低,使心肌灌注量增加,心肌供血供氧改善,微循環(huán)改善而緩解心絞痛,不可忽視。
6.臨床試驗結論:
6.1 ZQL-B半導體激光治療儀光子手指縫穴位照射能增強紅細胞變形能力,使聚集的紅細胞解聚。試驗組明顯優(yōu)于對照組(P<0.05);
6.2 ZQL-B半導體激光治療儀光子手指縫穴位照射能有效減輕冠心病穩(wěn)定型心絞痛患者心絞痛的癥狀。試驗組明顯優(yōu)于對照組(P<0.05)。
聯(lián)系人:程小姐
手 機:15015881836
郵 箱:1506836419@qq.com
公 司:佛山市順德區(qū)中強醫(yī)療器械有限公司
地 址: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(qū)倫教工業(yè)大道新熹三路南1號金寶力科創(chuàng)園7樓